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_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_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黑衣宰相

南北朝时,僧人一般都穿黑色的僧袍,而俗家子弟则多身着白衣,因此多以黑衣(或缁衣)代称僧人,以白衣(或素衣)指代俗家子弟。所谓的“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但并不一定真的官居宰相。实际上,这一称呼并非姚广孝一人的专利,南朝刘宋时期的慧琳和尚就曾获此殊荣。在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太原雪斋、南光坊天海等和尚有“黑衣宰相”之称。

最先被“安置”的是宁王,他被迫跟随朱棣“靖难”,为了换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开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当然,朱棣这位从来不兑现支票的银行家此次也没有例外,靖难成功之后,他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

其二,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当然真正的目的大多是升官、发财、满足欲望,等等。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子弹,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子弹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居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

望其实很简单: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你开国功臣的身份。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我朱棣篡权。这两个版本极为少见,在此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当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

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如张玉(其爵位由其子张辅继承)、朱能等,都被封为世袭公侯,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高兴,收获的季节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却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似乎毫无价值。

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

兄弟

建文帝时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对削藩,最后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幸存下来的藩王自然也会反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无力造反了。

在反对削藩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与他的兄弟们本是同一战线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宝剑,指向了这些不久之前的战友们,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兄弟情分本来也算不上什么,自古以来父子兄弟相残都是家常便饭。而我们似乎也不能只从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们做出这种行为只是因为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无上的权力。

参考消息

这个人就是道衍。

虽然他并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当他劳心劳力地做成了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后,他却谢绝了所有的赏赐。永乐二年(1404),朱棣授官给道衍,任命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正二品),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靖难第一功臣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我看来,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是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地记在心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