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明旗 > 第八十四章 何以蒙骗皇上

第八十四章 何以蒙骗皇上(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都是那杨俊所误!”一想起当日被杨俊所辱,其后更险些丢了性命,郭敬就恨得咬牙切齿。

“杨俊?”

王振不知这人是谁,陈官在旁忙告诉他,此人是宣府杨洪的长子,现任万全都司都指挥使司。

“原来是杨洪的儿子。”王振点了点头,有些奇怪,“这事和杨俊有何关系?”

“王公也知道,我到了大同后,便和杨家有过银钱上的冲突,故杨俊怀恨在心,见我孤身一人东来,便借口我擅弃镇守之地将我扣下,明面上是出于公义,实际却是公报私仇!”

在郭敬的叙述中,阳和口之战完全是西宁侯宋瑛轻敌冒进才导致大败,而他郭敬作为监军太监只负有监督将帅之责,并无大军实际指挥之权,因此阳和口之败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郭敬这么说,自然是出于死无对证的考虑,当事人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都已战死,他这会就是说到天上去,也不怕有人会拆穿他,况且当日大战他确实也没有干涉过大军指挥,若说他真有过错,也仅仅是没有及时劝阻宋瑛的冒进而已。

王振听后,倒并未说什么,只示意郭敬继续往下说。

旁边的陈官却是心下嘀咕:郭敬这是要彻底撇清自己啊,战前你往宫中发的急报可不是这么说,当时你可是极力支持宋瑛出战阳和口,而非是早知宋瑛轻敌未能及时劝阻于他。

当然,同为内官,陈官自然不会和郭敬打对台,质疑他什么,相反,日后有人问起,他也是会按郭敬说得回答。除非王振发话,否则,郭敬眼下都是自己人,自己人没必要拆自己人的台。

郭敬上任之后染手私边贸易之事,王振是知道的,并且也正是因为他的力撑,才让郭敬成功从杨洪身上割下肉来。不过,他不太相信杨俊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对郭敬下手,毕竟,不管郭敬犯没犯事,只要皇帝没有下旨问罪,郭敬便仍是大同镇守太监,杨俊不至于为了银钱的事情就敢扣拿杨俊。说他出于公义吧,想想也不太可能,郭敬是边镇镇守中官,他杨家同样也是边镇镇守将门,今日他杨家人敢随意扣拿中官,难道就不怕日后中官也敢随意扣拿他边将吗?宣府和大同更是两不相属,杨俊凭什么就敢行这偕越之事?

见王振似乎不太相信,郭敬心下一急,当日那杨俊可确实是听到阳和口战败就将他扣下的,谁知道他脑子怎么想的要干这浑事。

郭敬最担心的不是王振去找人对证自己所说,而是怕王振不相信他所说,如果王振怀疑他的任何一个说法,那么随之就会怀疑他说的全部,那可就真要了他的老命了!

见王振没有细加过问阳和口之战,郭敬暗松口气,知道事情有门,当下又绘声绘色将自己在绝望之下准备自杀成仕以报皇恩,却被一亲军小校搭救,后藏于一草滩之中得以逃生的经过细细说了。

王振可不会问救郭敬的小校姓甚名谁,他只关心郭敬为何已经逃出,却没有立即返回大同坐镇,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郭敬忙说,当时瓦剌人大举南下,他恐大同被围,汛道阻塞,御驾不知也先已经破边,冒然前来会吃大亏,因此不顾年迈体弱,在那小校的搀扶下一路往东准备到御营报信。

郭敬说得极是诚恳,也极为可信,言语间更是充满对皇帝和王振安危的关心,听得王振眉头渐舒,频频点头,若郭敬当日真是急于赶到御营报信,这未归大同的原因便好解释了,至少,他不是畏罪潜逃,如此,这擅弃镇守之地的罪名却是加不到他头上的。

不过转念间却是想到问题的关键之处,又板起面孔问郭敬道:“既然你决定来报信,何以又迟迟不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