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 > 185.第183章 土木堡之变

185.第183章 土木堡之变(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群臣也不傻,当然知道这个命令完全是视大军如儿戏,他们联名上书,想要劝阻朱祁镇回心转意,结果朱祁镇根本不听,总之就是一个王振说什么就是什么,突出一个叛逆心理。

然而此时的军报也显示,瓦剌军队正在向宣府逼近,可惜这支部队的两个最高决策者根本就不听。

在出发的次日到达京郊龙虎台时,便已经有了预警。由于仓促集合,士兵们又多数未曾经历过实战,夜间差点炸营。好在误会及时澄清,这才避免酿成大祸。

按理来说,这件事情一出,是个人都应该看得出来亲征的事儿不太合适继续进行,然而朱祁镇就像吃了秤砣一样,铁了心地往前走。

经过八天的行军,大军抵达鸡鸣山。而此时北方正值雨季,连日风雨不停,道路非常泥泞,大军还未到达大同,就已经出现饿死、冻伤的士兵。

不止是士兵,就连兵部尚书邝埜也由于意外跌下马来,身受重伤。可怜一把年纪了,还要勉强支撑着跟随部队前进。

兵部尚书邝埜与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疏,请求班师回朝,王振非但予以否决,甚至还命令他们二人跪在草地上,直到天黑才令人搀扶起来。

躲草丛真的有用,家人们。

塞外城堡接连失陷,前线败报频传,结果朱祁镇非但不害怕,甚至还热血沸腾地准备御驾亲征。

多少沾点年少万兜鍪,土木堡二十万送人头了属于是。

在整个大明的十六个皇帝之中,有像朱元璋这种经常和大臣掏心掏肺的温和派,有像朱棣这种没事就去草原和蒙古人痛陈利害的实干派,还有像喜欢大姐姐的朱见深这种年上派……但如果用行为的划分来概括朱祁镇的话,那他大概属于抽象派。

就在朱祁镇踌躇满志,准备带着大军和也先碰一碰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就连王振的亲信随军钦天监正彭德清也对王振说:“天象示警,不能再往前了,否则陷圣上于草莽,谁来负责?”

然而朱祁镇和王振依旧是一意孤行,执意向前。

这一路向西,冲着大同方向行进,路上尸横遍野的情况引起诸军惊惧不已;八月一日抵达大同后,次日镇守太监郭敬密告王振,诸军在大同不敌北元军队,招致惨败。突然又降临大雨,致使人心惶恐。于是在王振半是劝说半是恐吓之下,朱祁镇下令撤出大同。

按照原定的计划,明军的撤退方向应该是从大同,到蔚州走紫荆关撤回京师。因为王振的家乡在蔚州,所以他秉承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观点,打算去和家乡父老摆摆威风。但现在原本的好心情被破坏殆尽,他开始担心大军行进会践踏庄稼,对即将收割的粮食造成损失。

所以,他不顾师老兵疲,部队已经向南走了四十里,蛊惑朱祁镇折回东北,重新向宣府方向前进。

他们认为“边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将士用命,必可图胜”,朝廷应以守为主,劝谏英宗“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

上一个“亲御六师”出征全军尽丧的,还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带着宗周六师一起进江喂鱼的周昭王姬瑕——可人家又不是打输了,只是因为渡江的时候突发地震。

然而朱祁镇根本不听,被一腔热血冲昏头脑的他,满脑子都是抄家伙干也先丫挺的,在不知道瓦剌主力方向的情况下,下令迅速集结部队,两日内出兵讨伐也先。

众所周知,就算不是皇帝亲征,出征都得是经过周密的准备。然而朱祁镇就跟被魅魔魅惑了一样,谁的意见都不听,我就要去送。

于是,在满朝的反对声中,朱祁镇一意孤行,带着仓促集结起来的大军,他——出发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