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四合院之我的东北农家小院 > 第444章 独立自主之路

第444章 独立自主之路(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你现在在哪个单位?怎么都有几年没听见你的动静了?”

时间过的可真快啊

顾维军奋笔疾书,很快就将单晶硅棒这部分写完了,可是当写到光刻机这部分的时候,就有些拿不准了,因为国内的光刻机都是上海那边做的,现在的技术到哪一步了,他还真不清楚。

“哦,你不是学工程物理的么?”

而56年,咱们的第一只晶体三极管就诞生了,59年,林兰英所长,就率领着梁工这些留学苏联回来的学生们,设计了咱们国家自己的单晶炉:拉出3个9纯度的硅单晶和区熔硅单晶炉:提前7个9纯度的硅单晶

61年我国又成立了第一个集成电路研制课题组

第444章独立自主之路

回想起那一年清华大学为了研制计算机,可真的是艰难啊,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慢慢的不断试错的跟微芯片焊接(装配)到一起,可费了老鼻子劲了。

尤其是芯片,这稍一不慎,就毁掉了,只能是再去中科院的半导体研究所敲门,舔着脸要,这个活一般都是交给顾维军的.

谁让他脸皮厚呢.

想到这里的时候顾维军不由自主的露出了笑容,当年真的是真实、朴素啊,半导体研究所根本就不像是后世电视里播放的干净整洁的无尘实验室那个样,反而像是炼钢车间。

这些自主研发的技术,尤其是梁工“高频感应加热”这一技术,到后世还在使用着。

“之后国产光刻胶、器件封装材料、扩散炉、光刻机、压焊机、真空镀膜设备、晶体管测量仪等材料设备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不是浪费么?”

国家为了在光学领域上的技术和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从欧洲进行引进技术的时候,特别强调必须要从法国的光学研究所引进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光学技术。

半导体研究所就在清华大学边上,顾维军轻车熟路的一路开过去,门口是两个站岗的战士,说明来意并且拿出工作证后,顾维军被允许入内。

当时的梁工程师跟顾维军介绍:“咱们的单晶硅炉和区熔硅单晶炉,都是用电子炼钢炉改的,尤其是后者,为了保证硅顺利的融化,还用了大理石做隔热。”

梁工程师乐呵呵讲的时候,顾维军也陪着乐,但是却有种莫名的心酸。

“没办法啊!”梁工继续介绍,“咱们也没有其他的参考资料,就有一本苏联的《半导体材料分析》,然后我们查了好久的资料,终于看到了钱学森写的《工程管理》这本书,然后又看到美国的一些杂志资料。”

“有两个字,高频,那就直接计算后试验呗。”

“你可不知道,当初我们拆开炼钢炉的后盖,上面直接写着不能改变使用频率呵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