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但这所大学在民国时期可是号称“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

很多民国时期的大人物都毕业于此校,就比如“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宋家的宋子文、着名学者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民国才女张爱玲等等。

圣约翰大学十分注重英语教学,规定所有科目(除国文)一律采用英语教学,校园内也要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圣约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

倒是省了不少钱。

徐世昌非常积极,办事也比较利索,立刻撺掇着让李谕赶快招人。

李谕虽然很想说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理解他们着急图强的心情,于是同意在报纸上登出告示,招纳人才。

招人条件放到后世看起来,就和闹着玩似的,不过目前看,却是万中挑一。

“现经由大清商部同意,本人李谕需成立一家现代企业,面向各界招揽人才。需懂得基本的数理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财经知识以及律法知识,最好还能够通晓英文,因将来产品要产销国外。以上岗位皆是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可以获得优先股。”

慈禧想不到李谕的能量这么大,有的东西平时不重视,但突然外人表示有兴趣后,自己才会真正关注。

慈禧说道:“既如此,更要照准丁韪良的提议。他说的那个什么观象台,快点建好,省得让洋人说我们不重视人才。”

“奴才遵旨。”奕劻道。

慈禧是很重面子的,也很害怕洋人,丁韪良和近卫文磨一搬出来,效果惊人。

只不过不知道能建成什么样子。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最好能有初高中文凭。

李谕在京津两地的《大公报》以及上海的《申报》都发了告示,很快就收到了回应。

谢煜希拿着一封上海来信找到李谕,“这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来信,他提到自己的学生对中国自己的企业非常上心,尤其是听到你的名字后,全都要求应聘。”

李谕喜道:“圣约翰大学?太好了!”

如今听过圣约翰大学这名字的国人应该是凤毛麟角了,更别说知道这所大学的具体细节。

慈禧金口一开,观象台马上动工,并且由丁韪良负责采购大型天文望远镜,而另一边,商部也很快批下一块地给李谕作为工厂使用。

徐世昌申请下的地在今天东四环之外,接近东五环的位置,还没有到通州。

北京城历史上一直很小,甚至直到改革开放前,三环以外基本还都是荒地。

至少北京市公交公司甚至一度认为,三环以外应该算是郊区,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乘坐300路以上的公交车,就必须购买“郊区职工月票”,而300以下的公交车绝大多数都行驶在三环以内。

那里此前有一些洋人留下的产业,但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到了破坏,修整修整后可以使用,起码比重新建要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